• 微信号:YuRunFoundation
  • yurunfoundation@sina.com

我们关注医学人类学的现状与未来,是因为医学人类学关心全人类的健康与未来

我们关注医学人类学的现状与未来,是因为医学人类学关心全人类的健康与未来

 

2018年3月31日至4月1日,第一届医学人类学青年学者论坛暨“玉润健康研究基金”项目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医学人类学以病人对疾病的社会心理反应为重心,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它以独特的人类学视角和科学审慎的研究态度,审视病患、健康、医疗、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医学从业者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关怀。

论坛上,复旦大学副教授朱剑峰通过介绍她对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的民族志研究,向与会者讲述了各种产前筛查检测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个人为人父母的经历的。

上世纪60年代起,B超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前检查中,将尚在母亲腹中的胎儿转化为选择生殖技术的检测对象。1970年后,新一代基因检测技术(如羊水穿刺、绒膜绒毛取样)使检测胎儿基因缺陷成为可能,因基因缺陷而终止妊娠的情况也普遍被社会和立法者所接受。90年代,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诊断技术被运用到辅助生殖过程中。在这片基因检测技术所开辟的新的临床疆域中,处于备孕期、孕期的准父母们承担着决策和行动的责任,无论是接受还是拒绝某种检测,他们所承载的道德、情感重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他们的社会责任也无法用简单的数字量化。个人的能动性和自由意志被无限夸大的同时,准父母们也被一步步推向了无助的边缘。选择带来的家庭、社会和道德责任重负最终引起的是尖锐的医患矛盾,医生和患者成为隐遁的社会制度设计的买单者。朱剑峰指出,“人类学视野下的生殖领域基因检测技术,不是静态的单纯的技术,它不是也不应该是隔离社会文化的存在,而是与人、政治制度、社会体制、机构安排、使用者、操作者、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建构和建构着的。”科学技术并不是反映自然界的客观真理,而是融合了各种社会实践于一体的文化过程。

在3月31日的医学人类学青年学者论坛上,包括朱剑峰在内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一一作了主题演讲,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更新了包括个体性、亲属关系、生物权力、生物公民、健康的社会阶梯、未预结局等在内许多经典概念的深度理解。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人类学教授景军,北京大学医学部讲师赖立里,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张慧,中国社科院大学教师苏春艳和清华大学教授程峰分别对论坛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评议。

在4月1日的“玉润健康研究基金”项目报告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林建宇同学通过进入长期住院的精神障碍者的日常生活与家庭关系,探讨了社区“精神康复”模式推动的限制与出路;华东师范大学姚雨萌研究了福音自愿戒毒中心中的叙事与身体;中山大学李宛霖讨论了节育与辅助生殖等技术的产生、使用,以及对女性身体产生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田远帆探讨了滇边佤寨中瘴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疾痛和记忆发挥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学郭亚星论述了农村儿童饮食行为中的“辣条”消费的社会建构过程。

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15位同学一一作了汇报演讲,他们的研究均由玉润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成立于2016年的北京玉润公益基金会,其管理团队具有极强的学士背景、职业背景,作为一家非公募基金会,玉润致力于对老年、女性、儿童等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健康发展,并资助社会科学领域的健康研究。

在中国,医学人类学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中国人对于 “身体”“生命”“死亡”的思考却是缘来已久的。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医学知识体系及医疗科技进行考察,理解文化在日常诊疗实践中的意义与功能,理解个体性疾痛经验的社会意义,进而对自然与文化,正常与异常等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这是医学人类学提供给我们的崭新视角,也是与我们每一个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

正如景军教授所言,医学人类学是“将所探讨的问题放在一个多重因素的范畴加以对待,既要关注共时性问题,也关注历时性问题,既要分析生物或生理的因素,也要分析社会文化因素。”(陈怡)

 

huangmou

留下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