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玉润健康研究项目顺利结项。我们将在“玉润健康”公众号上陆续发布受资助者的项目介绍和研究心得,敬请大家关注并支持这些新生代学者鲜活又扎实的研究。
本期研究者:雷蕾,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硕士研究生;
项目名称:“祛魅”宗教养老:源于福建、江苏两寺安养院的田野调查。
宗教养老:历久弥新的养老方式
宗教与养老的结合从某种程度上看算得上是一件新鲜事。但早在唐宋时期,“福田院”、“悲田院”等就是佛教僧人经办的慈善救助机构,对象不乏老人。历史上的寺院养老包含接管老年僧尼与居士,也救济孤寡老人。
就现阶段而言,老龄化、病残化、空巢化等一系列问题所引发的养老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心,更关系着“年轻人”的未来。中国从2000年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2.43亿即总人口数的17%。2050年,预计每 10个人中就有3个是老年人。
目前中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各地也陆续出台了例如北京“9064”或上海“9073”等制度安排(“9064”意为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的协助下通过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照顾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居家养老不堪重负,社区养老任重道远,机构养老遭遇信任危机。
“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个体的衰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认知和机体。“生活中最好的事情就是你能自己去卫生间”,很多时候周遭世界所要关心的绝不仅是老年群体的机体衰老,更要重视其心理与自主性的保留。“逐渐老去的生命在这场注定要失败的战役中,想要的一定不是一个战斗到全军覆没的将军。”人们需要考虑如何拥有从容而有价值的晚年生活,而这也是宗教养老不同于传统养老事业的特殊之处。
一般认为,宗教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从精神安养的高度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行动理念,有助于老人安身、安心、安魂三重境界。首先,其强调老人的自主性与自理能力,视自力为修行基础;其次,机构养老的龃龉指向工作人员对老人的恶行,但宗教养老机构通常将照料老人视作个人修行,是福报的积累;其三,宗教因其信仰天然地带有一种超越自然的灵性特征,日常修习以养心为功课,对于改善老人的精神面貌,增强他们的内心力量具有重要作用。传统中国养老语汇中的“老有所依”在这里,愈发呈现为一种心灵的归依,而非物质或处所上的依赖。
研究:重塑宗教养老的微观图景
雷蕾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专业,研究方向是宗教人类学。从本科到硕士阶段的宗教学专业训练使她对生命的终极价值、宗教的超越意义有着深刻的体悟。“虽然六年来始终未曾脱离宗教学,但渐渐从文本走向了田野,人类学方法使我沉迷其中,发现了宗教义理之外的现实世界,也知晓了其他学科看待宗教的眼光。”
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看似漠然实则悲悯之下的深意是,大多数人并非“天性冷漠”,而是“无力关怀”。宗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实证研究,宗教从来都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至理。
传统上一般认为宗教养老是老人身体与心灵的理想归依之所,视宗教为完满维度。雷蕾在研究中却发现,宗教养老亦非“净土”,实际运作中的客观困难与人为滞碍层出不穷。例如,宗教养老在实际操作中展露出“非宗教”乃至“非养老”的面目,“修行为主、养老为辅”的指导精神难以落地,宗教“脱敏”事关宗教养老全局。世俗社会之种种被带入这片“信仰的净土”,譬如实际运营中对“以寺养院”还是“以院养寺”模式的选择,僧俗间的多样关系,作为重要辅助力量的义工量质问题等。
记录并还原一个真实的案例,宗教养老之“祛魅”势在必行。
“我的本意绝不是否认宗教在养老领域的意义和作用,宗教学是我的专业,我坚持探讨的是应该如何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宗教养老机构与相关现象。我不可能去否定它,我要否定的只是大家对宗教维度的轻易想象乃至执念。”
与第一届玉润健康研究基金中齐腾飞所完成的项目相似的是,雷蕾同样选择了宗教养老这个议题。“我对玉润的初步印象就来源于那场结项报告会,当时我兴奋地想,终于有人开始着手这项研究了,那么我是不是也能发挥所长。”“学长对检索工具的使用等社会学方法为当代中国宗教养老现状贡献了相当充分而权威的‘大数据’,调研地点数目优越,是一项宏观而具备先见性的经验研究。”因此,她更希望向大家呈现的是一两例详实具体的个案,立足宗教学专业视角,通过长时间的参与观察、共同生活,完成对宗教养老微观图景的重塑,构建宗教人类学视野下的健康老化观。
观察:宗教养老亦非“净土”
比如,雷蕾最常碰到的问题是,在院老人以修行为主还是养老为主?一般而言,“修行为主,养老为辅”才是佛教安养的核心精神,但现实情况往往因人、因地而异。“这里收费是外面养老院的一半还少,那我当然要来这里,以后也要死在这里,连买墓地的钱都省了。”一些老人如是说。对于在寺院里养老要求食素戒荤的“门槛”实际若有若无,“我不想吃斋堂的饭了,就在房间里自己煮点红烧肉,肉可以网购。”但也有许多老人表示闻到荤味就想吐,念佛是这里的首要功课,生活倒在其次,“不能折损自己的福报”。
从机构角度而言,收住老人的标准不一。山头响亮、“人多势众”的安养院采用在早晚课时点名答到的方式保证在院老人的信仰坚定,功课不辍。小寺寡院则对信仰不作要求,唯能吃素即可。
许多开办在寺院里的养老机构宣称自己有“三百义工”,节期之时更是人声鼎沸,实际在具体运营的过程中排斥义工的到来。“他们流动性太大,今天来一拨,明天来几个,老人和我们都累,帮不上忙不说,还得配合、伺候他们。”
僧俗之间建立起的所谓“家长—老孩子”关系也与多数新闻报道有所出入。雷蕾在田野中经常遇到老人看不惯、抱怨僧团的情况,“师父白天在这里,晚上就回家了。也不见他念佛,来客人了就聚在一起喝茶,还怎么做我们的师父。”但也有德行规范、修行精进的法师屡屡受到老人交手称赞的情形,各自不一,“师父很辛苦的,早中晚三次念佛都来带着我们,一次就是两个小时,等唱完念完了,嗓子也干了,满身是汗。”
或存在外聘人员的问题。如果寺院养老不以僧团直接管理老人,那么就需要从社会上招聘外来人员,而此第三方的介入会因其并不具备宗教上的智识地位与道德地位而引起老人的轻视与反感。若管理人员自身出现问题,那么势必影响信佛老人的修行,“净土”亦不复存在。因此呈现出“引入第三方影响老人修行,不引入则影响师父修行”的态势。
“政策层面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更准确地说,它们牵动并决定着宗教养老的未来发展。”雷蕾发现,越来越多“老漂族”的出现与选择性聚居成为宗教养老机构中的流行景象。随即,异地养老所带来的异地医保问题使“跋涉”成为了老人病痛之外的又一种“修行”。老人请假数周回乡看病的情况在安养院中并不鲜见。
再是依法登记困难的问题。虽然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肯定了宗教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合法性,但许多部门对宗教界兴办养老机构的登记注册依然持谨慎乃至消极的态度,在优惠政策的落实上同样并不到位。“因为不是正规的养老机构,所以我们没法扩大宣传,只能等老人上门,人少就不好自负盈亏,还需要基金会的支持。”当地工作人员如是说。
感念:会一直记得来自他们的照料
正如开始所言,宗教与养老的结合并非偶然,宗教界与老年人双方都具有较强的异质性,进入这个田野的过程并不轻松,但与他们的会合却使人动容。作为一个客观记录者,雷蕾时常感到在这一场域内始终保持理性的困难。通过和老人的朝夕相处进而建立起来的感情将是她毕生难以忘却的回忆。
“我会一直记得来自他们的照料,相反不是我在照料他们。我会一直记得在我田野工作期间去世的Y奶奶,她让我真实地感到了无常。同样的位置,却再也看不到她佝偻独坐的身影。还有教会我手风琴的K教授,始终惦念着我的J婆婆和到哪里都无条件‘罩着’我的J伯伯。”
“几个星期不给婆婆打电话,她就要打过来了,问我最近好不好,是不是很忙,为什么不给她打电话。”
“上次院里住进来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听说我学过电子琴,就让我试试他的手风琴,看我学得快,他非常高兴,一来二去我们就成了师生,天天按时上课,逢有人问就自豪地说‘这是我的学生,我的传人。’”
“还有个伯伯经常来找我聊天,带我出门,给我留早饭,邀请我去他的房间‘开荤’,说起来可逗了,性格特别乐观。”
诚然,落到日常上来,不论初心是否依止宗教,生活都是养老的起点。在这个场域中,共同而相似的生活里承载着向往圆满的理想,也见证着如意与惨淡交杂的现实,更有一个个衰老却鲜活的个体,仍在演奏着生命的进行曲。
还是那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们只尽力关注并改善它们。人类社会任何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均不乏复杂性,但至少可以从现在开始做起,正如雷蕾对宗教养老领域的关注与研究。
北京玉润公益基金会自2017年成立并启动“玉润健康研究基金”项目,旨在推动有关健康的社会科学研究,促进青年学者对本土健康议题的关注与研究,并在学术界与公益界之间搭建一个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平台。
现诚邀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田野调查的研究生积极申请。
北京玉润公益基金会致力于促进老年、女性、儿童等人群的健康发展以及推动社会科学领域的健康研究。
“玉润健康研究基金”由北京玉润公益基金会设立主办,并获得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和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院所学术支持。
该研究基金关注人类健康、医疗卫生及其他健康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具体议题不限,包括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历史学、政治学、公共卫生、经济学、心理学等专业领域。
旨在培养青年学者对人类健康的研究兴趣,推动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实践,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并从青年学者视角推动相关健康议题的政策建议。
➤面向范围: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田野调查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申请主体:个人或团体均可;
➤资助金额:根据项目申请实际预算分配,每个项目5000-10000元;
➤资助项目数额:10-15个;
➤材料要求:玉润健康研究基金申请书一份;专家推荐表两份。
➀论文写作和出版需要注明:受北京玉润公益基金会“玉润健康研究基金”资助。
➁积极配合参加基金会有关研究基金的学术活动和部分宣传活动,包括中期评估、专题研讨会等。
➂如果论文发表在权威期刊,另有奖金或出版基金支持。
➃具体资助要求请详见研究基金申请书。
作为北京玉润公益基金会的主要项目,玉润研究基金严格遵循基金会项目管理规范,成立专门的专家学术委员会。项目部主要负责“玉润健康研究基金”的申请、档案管理等行政和资金管理工作。
专家学术委员会是研究基金决策的核心机构,负责研究基金项目的初期审核、中期以及终期评估。专家学术委员会成员全部由高校从事与健康研究相关的社会科学家和学术期刊高级编辑组成,成员主要包括:
成 员 名 单 |
景军 | 清华大学 |
---|---|---|
王天夫 | 清华大学 | |
程峰 | 清华大学 | |
赖立里 | 北京大学医学部 | |
黄盈盈 | 中国人民大学 | |
张有春 | 中国人民大学 | |
富晓星 | 中国人民大学 | |
苏春艳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
石金群 | 《青年研究》杂志 |
申请截止日期:2019年6月9日;
Online面试日期:2019年6月15日-7月5日;
申请结果公布日期:2019年7月9日;
项目中期评估日期:2019年11月;
项目结项论文/报告提交日期:2020年3月9日;
项目总结交流会日期:2020年4月;
项目申请表玉润研究基金申请表-空白
专家推荐表玉润健康研究基金专家推荐表-空白
或点击公众后最后“阅读原文”进入下载链接页面。
项目申请表须通过申请者本人电子邮件提交至:yurunfoundation@sina.com
专家推荐表须以专家本人电子邮箱提交至:yurunfoundation@sina.com
北京玉润公益基金会自2017年成立并启动“玉润健康研究基金”项目,旨在推动有关健康的社会科学研究,促进青年学生对本土健康议题的关注与研究,并在学术界与公益界之间搭建一个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平台。现诚邀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田野调查的青年学生积极申请。
北京玉润公益基金会致力于对老年、女性、儿童等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健康发展,以及资助社会科学领域的健康研究。“玉润健康研究基金”由北京玉润公益基金会设立主办,并获得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和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院所学术支持。
该研究基金关注人类健康、医疗卫生及其他健康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具体议题不限,包括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公共卫生、经济学、心理学等专业领域,培养青年学生对人类健康的研究兴趣,推动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实践,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并从青年学者视角推动相关健康议题的政策建议。
二、申请要求
三、接受资助的要求:
四、考察标准
作为北京玉润公益基金会的主要项目,玉润研究基金严格遵循基金会项目管理规范,成立专门的专家学术委员会。项目部主要负责“玉润健康研究基金”的申请、档案管理等行政和资金管理工作。
专家学术委员会是研究基金决策的核心机构,负责研究基金项目的初期审核、中期以及终期评估。专家学术委员会成员全部由高校从事与健康研究相关的社会科学家和学术期刊高级编辑组成,成员主要包括:景军(清华大学)、王天夫(清华大学)、程峰(清华大学)、赖立里(北京大学医学部)、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张有春(中国人民大学)、富晓星(中国人民大学)、苏春艳(中国社科院大学)、石金群(《青年研究》杂志)等。
五、申请时间安排
申请截止日期:2018年6月9日。
申请结果公布日期:2018年7月9日。
项目中期评估日期:2018年11月。
项目结项论文/报告提交日期:2019年3月9日。
项目总结交流会日期:2019年4月。
六、申请材料报送信息
项目申请表和专家推荐表请通过网页下载,或点击最后“阅读原文”进入下载链接页面:
http://www.yurun.org/archives/1 (需要确认是否还能连上)
项目申请表须通过申请者本人的电子邮件提交至yurunfoundation@sina.com。
专家推荐表须以专家电子邮箱提交至yurunfoundation@sina.com。
还记得一个月前的玉润健康约定吗?
没错,结果出来啦!在过去一个月中,我们收集到意想不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申请书若干,后经过强大的专家评审委员会一一打分评审,经过勤劳的项目工作人员计算分数和排位,已选出健康研究项目共15项。
恭喜这15个研究者和研究团体啦!入选名单和资助金额如下:
再次恭喜这15位研究者或研究团体!这些研究深深吸引了我们,选题重要且有趣!期待玉润健康为这些研究提供的微薄支持,能够结出更好的研究果实。
接下来,敬请各位研究者关注我们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我们会将正式项目合同、经费预算和使用、项目管理和评估等事项一一告知。也请未中选者和其他朋友记住玉润,记住来年的第二届“玉润健康研究基金”哦!
为支持“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北京玉润公益基金会成立并启动“玉润健康研究基金”项目,旨在推动有关健康的社会科学研究,诚邀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田野调查的青年学生积极申请。
北京玉润公益基金会致力于对老年、女性、儿童等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健康发展,以及资助社会科学领域的健康研究。“玉润健康研究基金”由北京玉润公益基金会设立主办,并获得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和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院所学术支持。
该研究基金关注人类健康、医疗卫生及其他健康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具体议题不限,包括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公共卫生、经济学、心理学等专业领域,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对人类健康的研究兴趣,推动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实践,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并从青年学者视角推动相关健康议题的政策建议。
二、申请要求
三、接受资助的要求:
四、考察标准
作为北京玉润公益基金会的主要项目,玉润奖研金严格遵循基金会项目管理规范,成立专门的学术评选委员会。项目部主要负责“玉润健康研究基金”的申请、档案管理等行政和资金管理工作。
学术评选委员会是奖研金的决策和学术评选机构,负责奖研金项目遴选、中期和终期评估,并为基金会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学术评选委员会成员全部由高校从事与健康研究相关的社会科学家和学术期刊高级编辑组成,成员主要包括:景军(清华大学)、王天夫(清华大学)、程峰(清华大学)、赖立里(北京大学医学部)、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张有春(中国人民大学)、富晓星(中国人民大学)、苏春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石金群(《青年研究》杂志)等。
五、申请时间安排
申请截止日期:2017年6月9日。
申请结果公布日期:2017年7月9日。
项目中期评估日期:2017年11月。
项目结项论文/报告提交日期:2018年3月9日。
项目总结交流会日期:2018年4月。
六、申请材料报送信息
项目申请表和专家推荐表请通过网页下载,或点击最后“阅读原文”进入下载链接页面:
http://www.yurun.org/archives/1
项目申请表须通过申请者本人的电子邮件提交至yurunfoundation@sina.com。
专家推荐表须以专家电子邮箱提交至yurunfoundation@sina.com。
北京玉润公益基金会是在北京是在北京市民政局正式登记、注册的一家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致力于老年、女性、儿童等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基金会大力推动医学社会学领域学术研究。
2017年5月,玉润基金会启动了第一届“玉润健康研究基金”项目,该研究基金关注人类健康、医疗卫生及其他健康议题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涵括了: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公共卫生、经济学、心理学等专业领域。旨在:1)培养青年学者(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对人类健康的研究兴趣,推动与健康有关的社会科学研究;2)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并从青年学者视角推动相关健康议题的政策建议,3)加强青年学者的公益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学领域公益带头人。
作为社会组织,基金会一直以来积极倡导公益理念的建立与传播,尤其是在青年学者当中。如何建立理论知识与社会服务有效的结合模式?如何增强公益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如何有效的整合资源,让我们的受益人群得到切实的帮扶?一直以来是我们探索的课题。所以特别期待参与健康研究基金的各位青年学者,能将你们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今后实际服务的人群当中,并把公益理念不断的传播下去。
“玉润健康研究基金”由北京玉润公益基金会设立主办,并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高校的学术支持。第一届收到39份有效申请。为此基金会请来各高校医学社会学领域的9位专家,组成评议委员会。最终选出了15名学生。
第二届“玉润健康研究基金”正在招募阶段。
2018年3月31日至4月1日,医学人类学青年学者论坛暨“玉润健康研究基金”项目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和北京玉润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及十五位青年学生出席并参与讨论。
论坛开始,由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景军教授进行题为“公民健康与社会理论”的主题演讲。他首先阐述了关注公民健康的重要性,实现公民健康的责任应落在何处。而社会理论作为一种预测、一种视角,在实现社会正义、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向与会学者提出了建构医学人类学中国理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四场座谈分别邀请了北京大学医学部赖立里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张慧老师、中国社科院大学苏春艳老师和清华大学程峰教授主持并评议。
复旦大学朱剑峰老师在对生殖领域基因检测技术民族志研究中,发现使用者所面临检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道德、情感负重,成为技术希望和个人选择之间的一组张力。一种新型生物医疗技术生产和消费模式正在形成并影响人们的生活
中国农业大学陈海丹老师在对一个国产肺癌靶向药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期望”发挥的作用的研究,关于未来的构建和传播为生物医药创新和社会技术变迁提供重要的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黄盈盈老师探讨了加拿大中国移民的三层“跨国性”,以及移民群体在这一背景下所拥有的性实践和“风险”认知。
中央民族大学韩俊红老师,研究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健康问题,在原住民自治性丧失之后社会活力也被瓦解,随之而来的结构性暴力对其健康方面产生了挑战
山东大学和文臻老师通过对斐济北岛乡村这个具体的文化语境下,“洁净”、“卫生” 作为一个生物学概念与作为道德的“秩序”相关联,并继而发展为一个全村性的运动。
中山大学余成普老师探讨了人情和交易作用下的互助献血模式的未预结局。献血不是人情化的私人来往,而是个人对社会整体的赠予。用血机构和采血组织的目的和效率导向让互助献血的买卖风险变成现实。
北京科技大学郇建立老师通过研究在青年吸烟过程中生活事件的影响,吸烟青年中的一些男生试图借助吸烟来平复情绪、展现能力和和应对挑战,在其中男性气质和同伴效应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云南民族大学杨洪林老师描述了其家族成员中的癫狂发病及治愈的过程,探讨了癫狂的血缘解释与家支组织的关系。作者论述其中山神信仰的仪式治疗活动的效力,提出仪式治疗将成为一种新的可能。
航天中心医院杨国利医生通过医者视角和患者视角来阐释医患纠纷问题,指出医生所面临的伦理困境,这一分裂的道德伦理要求,导致不公平的结局。
北京协和医学院李飞老师分享了在医学叙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通过培养和提高叙事能力,使倾听、阅读、共情、反思性写作成为医学专业行为,全面培养医学院学生的叙事能力将在其未来行医生涯的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张有春老师围绕“灶连炕”的客观风险,家长对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主观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责任归因”与应对措施论述了所形成风险文化。这一风险文化使家长安于文化惯习而不采取积极主动的预防干预措施。
会议最后由张有春老师和余成普老师共同主持圆桌讨论,同与会代表一起探讨医学人类学的现状和未来。
4月1日,举行了“玉润健康研究基金”项目报告会。会议开始,由玉润健康基金会秘书长张涑主持开幕式并对玉润健康研究基金项目进行介绍,玉润基金会致力于对老年、女性、儿童等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健康发展,以及资助社会科学领域的健康研究。清华大学王天夫教授作为玉润基金会专家委会代表发言,发言中表达了对玉润基金会健康研究基金项目的支持和对青年学者研究的肯定。
项目报告会分为四个主题进行汇报,健康与机构、健康的社会建构、精神健康、健康与家庭。报告会邀请到清华大学王天夫教授、复旦大学潘天舒教授和云南民族大学杨洪林教授进行主持并评议。
华东师范大学姚雨萌同学研究了福音自愿戒毒中心,论述了在戒毒人员“重生”的体验。
清华大学齐腾飞同学通过描述寺庙内对宗教养老模式,探讨老年人有尊严老去的新可能。
中山大学谢操同学通过了解不同的康复中心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照护实践,探索不同人群所选择的治疗策略。
北京协和医学院孙彤阳同学研究老龄化背景下的医院护工生存困境。
中山大学李宛霖同学通过关注节育与辅助生殖等生殖技术,生殖技术的产生、使用、过程和后果对女性身体产生的影响。
复旦大学姬凌辉同学通过对民国时期中央防疫处疫苗的制售与市场历史材料的分析,探究公共卫生与国家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田远帆同学通过研究对滇边佤寨中瘴气在人们生活的影响,探讨了其对疾痛和记忆发挥的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郭亚星同学论述了农村地区儿童的饮食行为中的“辣条”消费的社会建构过程。
香港科技大学林珠云探讨情感和制度在精神病院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林建宇通过进入长期住院精神障碍者的机构日常生活与家庭关系,探讨社区“精神康复”模式推动的限制与出路。
中央民族大学吕晓萌研究精神康复活动在不同社区的辐射力度,并进行了比较。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帕克米拉·阿不力克木通过对维吾尔族老年抑郁者的访谈,探讨了老年抑郁的成因及其目前处境。
中国人民大学罗士泂通过研究自闭症家庭面临困境时的对抗手段,探讨起重返社会的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郑泽颖研究自闭症这一术语,在人类学视角下的话语隐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刘新宇通过研究城市家庭中购买奶粉焦虑及哺育伦理如何影响人们的喂养策略。
会议最后,由北京玉润基金会理事长张玉萍对玉润健康研究基金项目进行总结,并对基金会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并诚邀学者及青年学生加入玉润基金会的健康项目基金。
2018年3月31日至4月1日,第一届医学人类学青年学者论坛暨“玉润健康研究基金”项目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医学人类学以病人对疾病的社会心理反应为重心,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它以独特的人类学视角和科学审慎的研究态度,审视病患、健康、医疗、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医学从业者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关怀。
论坛上,复旦大学副教授朱剑峰通过介绍她对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的民族志研究,向与会者讲述了各种产前筛查检测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个人为人父母的经历的。
上世纪60年代起,B超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前检查中,将尚在母亲腹中的胎儿转化为选择生殖技术的检测对象。1970年后,新一代基因检测技术(如羊水穿刺、绒膜绒毛取样)使检测胎儿基因缺陷成为可能,因基因缺陷而终止妊娠的情况也普遍被社会和立法者所接受。90年代,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诊断技术被运用到辅助生殖过程中。在这片基因检测技术所开辟的新的临床疆域中,处于备孕期、孕期的准父母们承担着决策和行动的责任,无论是接受还是拒绝某种检测,他们所承载的道德、情感重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他们的社会责任也无法用简单的数字量化。个人的能动性和自由意志被无限夸大的同时,准父母们也被一步步推向了无助的边缘。选择带来的家庭、社会和道德责任重负最终引起的是尖锐的医患矛盾,医生和患者成为隐遁的社会制度设计的买单者。朱剑峰指出,“人类学视野下的生殖领域基因检测技术,不是静态的单纯的技术,它不是也不应该是隔离社会文化的存在,而是与人、政治制度、社会体制、机构安排、使用者、操作者、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建构和建构着的。”科学技术并不是反映自然界的客观真理,而是融合了各种社会实践于一体的文化过程。
在4月1日的“玉润健康研究基金”项目报告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林建宇同学通过进入长期住院的精神障碍者的日常生活与家庭关系,探讨了社区“精神康复”模式推动的限制与出路;华东师范大学姚雨萌研究了福音自愿戒毒中心中的叙事与身体;中山大学李宛霖讨论了节育与辅助生殖等技术的产生、使用,以及对女性身体产生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田远帆探讨了滇边佤寨中瘴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疾痛和记忆发挥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学郭亚星论述了农村儿童饮食行为中的“辣条”消费的社会建构过程。
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15位同学一一作了汇报演讲,他们的研究均由玉润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成立于2016年的北京玉润公益基金会,其管理团队具有极强的学士背景、职业背景,作为一家非公募基金会,玉润致力于对老年、女性、儿童等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健康发展,并资助社会科学领域的健康研究。
在中国,医学人类学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中国人对于 “身体”“生命”“死亡”的思考却是缘来已久的。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医学知识体系及医疗科技进行考察,理解文化在日常诊疗实践中的意义与功能,理解个体性疾痛经验的社会意义,进而对自然与文化,正常与异常等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这是医学人类学提供给我们的崭新视角,也是与我们每一个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
正如景军教授所言,医学人类学是“将所探讨的问题放在一个多重因素的范畴加以对待,既要关注共时性问题,也关注历时性问题,既要分析生物或生理的因素,也要分析社会文化因素。”(陈怡)